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阅读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内容。

雄踞东方的大洲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从图6.1可以看出,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阅读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从图6.2可以看出。亚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之间。范围广大。

阅读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试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8分)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关于“雄踞东方的大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雄踞东方的大洲()

A.(1)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 、 和 等方面加以描述

B.(2)半球位置: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 半球和 半球

C.(3)海陆位置:亚洲占据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 (洋)、 (洋)和 (洋)

D.(4)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 (纬度),南部约达 (纬度),经度位置约在 至 (经度)之间,范围广大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例如,图1.34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图1.35)。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内容。

聚落与环境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图4.12)。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图4.13中列出了一些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图4.14),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图4.15)。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要求:

(1)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8分)

(2)依据教学重、难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内容.

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早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从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图5.2)。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要求:

(1)如果让你教授本课,你将采用哪种教学策略?(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

阅读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内容。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我国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经济基础相当雄厚的工业基地主要有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等。

阅读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阅读关

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表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这些工业基地可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内陆地区联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它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高新技术产业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二是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三是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我国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创办了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各具特色,多分布在大城市。

近年来,从航空航天到基因工程,从网络技术到纳米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众多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工业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阅读关

阅读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阅读关

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代表了工业发展的方向。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小,具有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试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内容。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阅读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阅读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阅读

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我国观测记录太阳黑子变化的历史久远,古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面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也加强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

阅读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内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城市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有的却比较分散;有的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近,有的却较远;住宅区有的紧靠工业区,有的却远离工业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图2.8)。

阅读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阅读

实际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图2.9)。

阅读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阅读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1)试对本阶段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繁星闪烁,地球在宇宙中转动,配以音乐,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感受浩瀚宇宙和人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艰辛。

2.引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话“地球的名字该叫水球而不是地球”引发思考:“为什么叫水球而不叫地球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评价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课

件、地球仪.讨论、

交流.发表意见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1.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做量算游戏。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图“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都是陆地的面积小于海洋。

3.得出结论: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仅占29%,因此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

学生做量算游戏:

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参照教材活动),统计海陆比例。

通过观察图片、地

球仪,分析、讨论,

归纳出结论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归纳及总结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境.给学生自我展示:“说出你知道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肯定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小组及个人、鼓励参与。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培养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设计练习竞猜题:

(1)将大洲、大洋各知识点设置为A、B、C、D四组题,让学生进行选择,每组题中有3~5小题。

(2)设置贴近生活实际并具梯度性的题目。

3.评价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海峡的概念.

2.以游戏形式分组比赛.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合作性,利用地球仪.联系已有知识、资料,由小组合作完成.

遵从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3“绘制大陆轮廓图”。

完成教材中的活动3

培养地理空问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1.教师组织、主持游戏竞赛:

(1)拼图题,大洲的颜色、名称、拼图操作由3名同学合作完成。用时最少的小组为比赛获胜组。

(2)环球旅行游戏。

2.肯定学生,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并记入成长记录袋。

学生小组竞赛.巩

固知识

巩固延伸.合作交流.竞争学习

小结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2.课堂小结,出示提纲,回顾课程内容。

知识拓展

课后分小组出一份主题为《大洲、大洋知多少》的手抄报并在班里展示。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

(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除规定按信函寄递以外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目录及各种印刷的()等可按国内印刷品寄递。

A.资料

B.图文

C.图片

D.图文资料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阅读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population growth model),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natural growth rate)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阅读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阅

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这一阶段出现在农业社会时期。一般来说,在农业丰收与和平年代,人口数量就会增加;而在灾荒、战争以及瘟疫流行的年代,人口数量就会下降。同时,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比较短。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处于这个阶段。

例如.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加速增长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这一阶段出现在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发达国家一般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个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增长减缓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人口的平均寿命继续上升。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家庭结构由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转变。此外,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实施等,也是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第四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己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人口的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1)试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分析。(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 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