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

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遇到了不少人,经过了不少事,请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你们留念的记忆片段?

生:我没有搬家的经历。所以不知道。

师:我说过搬家的事吗?(轻拍对方肩膀)你还没有换好角色。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是很洒脱地和他们说Bye—bye吗?在这一路上有没有哪一刻想回望一下?

生:我想回忆童年的事情,那些都是我现在最开心的记忆,最重要的记忆。

师:你说是现在最重要的记忆。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吗?

生:童年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山坡、骑过的水牛,都是证据,都可以证明。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那些琐碎普通的事物,点点滴滴在我心中,现在它们都成了我重要的证据。

师:同学们很认真,刚刚两位同学一个说有搬家的经历,一个说无搬家的经历,都知道我们课文里提及了搬家一事,看来课前都认真做了准备。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证据就是一些普通的事物。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证据”都有些什么。

(生认真读课文)

生:草、土墙、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木橛和铁钉。

师:还有吗?

生:烟垢、灰、划痕……

师:同学们可有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琐碎的事物,然而也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普通琐碎的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印迹,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

四、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将这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师:请大家注意,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从今天的角度去回味往日的生活。

师:很好,“回味”这个词用得很准确。那他到底是在回味什么呢?

生:回味离开故乡时的那种心情。

师: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还不知道”(重读“还”字)表明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离开故乡时的情形,心情怎样?

生:有点责怪自己。

师:很好,你读读,把那种责怪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全体掌声)

师:读得很好。这一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还不止“还不知道”。请大家勾画出传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生:作者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啊”字。“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非常好。作者要用这两个“啊”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强烈的期盼.期盼草越长越茂盛,期盼墙站稳。

师: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呢?

生:“千万”。

师:“千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无论如何。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人推牛撞,都不能倒。

师:你说得可真好。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强烈的期盼。(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了,但老师觉得味儿还不够,再试试。语气上似在和草、墙商量,情感除了强烈的期盼,还有一种厚重的嘱托。(该生表情十分投入地朗读。众生掌声)

师:太好了,够味儿了。大家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也用了“千万”……

(生不自觉地读出了那些句子:“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师:同学们很善于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大家看,还有没有与“千万”一样,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期待之情的词语?(生沉默,一分钟后)

生:“最好”。作者说:“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最好”,表达的是内心最大的愿望。

师:你真会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些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期盼。这样的词语在这句中还有吗?(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将“一小块”换为“几打”,将“破”删掉)这样读好吗?

生:不能。不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因为这“破”、这“一小块”表现了“我”希望留下证据的愿望十分真切、强烈。

师:好!请一位认为自己可以比其他同学读得更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谁来挑战?

生:(入迷地开始表演他的朗读,语言已不够表达他的情感,于是手舞足蹈)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遭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

师:你读得不错。不过我还想听到那种强烈的期盼,虽然“我”知道土墙经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岁月的洗礼,终会坍塌,然而我依然有那强烈的期望,所以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情感来。(另一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同学们再勾画出该段中刚才被他忽略的表达情感的字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除了责怪、期盼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生:有一种后悔的情感。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是啊!有一种后悔、惋惜。还有吗?(生沉默)

师:(提醒)“把……留下”四个连用,“留下……”三个连用,同学们注意前后作者的情感可有变化?大家先将这部分读读,仔细揣摩。(生读)

生:好像有。

师:请在该句话中,找一两个最能体现其情感变化的字词。

生:“即使”。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即使”本来就是一个连词,我就感觉在这里有了变化。

师:很好,你在揣摩的时候注意了词性,值得表扬。稍后我们再来验证你的感觉对不对。还有吗?

生:我也认为是“即使”。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即使”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请问,作者的情感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虽然“我”极力想留下些证据,然而,土墙房子在风雨中定会坍塌,作者虽然一再强烈地嘱托,终免不了这样的事实,所以他就不再乞求。就变得强硬了,就像我们平时和别人谈话一样。

师:你太聪明了。同学们就她的观点再做思考,然后在“即使”一词旁边做好批注。(师随机看看同学们批注的情况)

师:该句中还有一个词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大家找找。

生:“啊”变成了“吧”。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再带着这种强烈的期盼、略微的伤感和变化的情感来朗读该段。(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证据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承载了我们印迹的琐碎的普通的事物。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的微型课,阅读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一、开门…”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

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片段二: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阅读

片段三: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l: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证明过程略)。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略)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2x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0。(板书)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阅读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供学生练习。问题:

(1)请确定这四个片段的整体教学目标;

(2)请根据片段三中教师归纳出的结论设计至少5个练习题;

(3)这四个片段对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案例:以下是高中美术绘画板块“版画”的教学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

案例:

以下是高中美术绘画板块“版画”的教学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了解版画的起源及分类,初步掌握一至两种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活动片段一:学习版画的起源及分类

课件出示版画起源的标题和文字介绍,教师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进行齐读。紧接着课件出示版画的分类:凸版画、平板画、孔版画、综合版画、电脑版画,教师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介绍,学生听.然后让学生齐读版画的分类。

教学片段二:学习版画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版画的制作方法:(1)木版画的定义;(2)木版画的分类;(3)制作步骤:绘稿、板材整理、过稿、刻板、选纸、准备印刷材料、点彩、上色、铺纸、压印、干燥、整理。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片段三:课堂评价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黑板画墙上,首先向同学介绍自己制作和设计的经验,然后评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问题:

(1)你认为教学活动片段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版画的认识和了解?为什么?如果是你来教学,你会采用哪些方法?

(2)在学习版画的初始就安排学习制作木版画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教会学生制作版画除了讲解外还需要用哪些方法进行教学?

(3)你认为这节课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适合?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师:什么是经济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8分)

(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 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

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I星期

1每股涨跌

+4

+4.5

—1

-2.5

-6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27+4+4.5—1—2.5=32(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了3%0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0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x(1+3%0)=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一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花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x(1+3%o)=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0~2%o)=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一1211(元),实际亏损了l 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问题:

(1)案例中老师犯了什么错误?

(2)该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困惑是什么?

(3)该案例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师有关有理数乘方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在大屏幕上依次

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师有关有理数乘方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在大屏幕上依次呈现问题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它的面积是多少?)和问题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是多少?)。待同学回答后,教师出示结果: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体积为ax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QXQXQ,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然后教师甲提出问题3: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报纸对折一次后,报纸几层?如果对折两次、三次呢?每一次对折后的层数与上一次对折层数的关系是什么?层数和对折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折叠并思考,教师巡视并提问。归纳出每一次对折后的层数都是上一次对折层数的2倍.概括了层数和对折次数的关系及表示方法,填入下表中:

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师有关有理数乘方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在大屏幕上依次案例:

接下来,甲教师引出乘方的相关概念(大屏幕显示):一般地,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axax…xa(n个a)简记作an读作。的n次方。

由此引出乘方、底数、指数、幂的概念。

乙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乙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问题: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l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

种细胞由l个可以分裂成多少个?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的次数与2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乙教师:为了简便.可将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由此,引出乘方、底数、指数、幂的概念。

问题:

(1)分析甲、乙两位教师导入的相同点;

(2)分析甲、乙两位教师导人中存在的不足。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比较典型的案例教学,包括呈现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升或者是应用原理和方法,最后进行案例拓展学习。()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吗?同学们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在磁体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在通电导线周围,小磁针也发生偏转,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磁针反向偏转。

教师:小磁针偏转就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且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学生:恩。原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是啊,这个现象最早是奥斯特发现的,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学生:恩。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好。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案例: 下面是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片段。 教师:大家乘电梯时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身体很不舒服。

案例:

下面是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片段。

教师:大家乘电梯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身体很不舒服。

教师:这种不舒服就是因为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造成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失重和超重。

学生:恩。

教师: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学生:静止时,缓慢上升、缓慢下降时,弹簧秤示数都基本上不变。

教师: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时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会。突然上升时会变大,突然下降时会变小。

教师: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牛顿定律来定量地分析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牛顿定律列方程。

教师:对.那么我们看看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恩。

问题:

(1)对这个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这个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新的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