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解释实验现象。(1)在煤气灯上加热KNO3晶体时没有棕色气体生成,但若KNO3晶体混有CuSO4

解释实验现象。(1)在煤气灯上加热KNO3晶体时没有棕色气体生成,但若KNO3晶体混有CuSO4

解释实验现象。

(1)在煤气灯上加热KNO3晶体时没有棕色气体生成,但若KNO3晶体混有CuSO4时则有棕色气体生成。

(2)向KNO3的酸性溶液中加入Co(Ⅱ)盐,生成的K3[Co(NO2)6]沉淀中Co为+3价。

(3)向Na3PO4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时生成黄色沉淀,但向NaP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时却生成白色沉淀。

(4)向Na2HP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向NaH2P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没有沉淀生成。

(5)分别向NaH2PO4,Na2HPO4和Na3P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均得到黄色的Ag3PO4沉淀。

(6)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3PO4溶液,先有黄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时沉淀减少,最后消失得无色溶液。

(7)使AsH3通入一玻璃管,并在入口处加热,这时管壁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物质。

(8)向含有Bi3+和Sn2+的澄清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有黑色沉淀生成。

(9)将NaOH溶液与BiCl3溶液充分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通入Cl2时有黄棕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解释实验现象。(1)在煤气灯上加热KNO3晶体时没有棕色气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CaCO3(5)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为CaO(s)和CO2(g),但实验表明:(1)若在一定压力的CO2(g)
CaCO3(5)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为CaO(s)和CO2(g),但实验表明:(1)若在一定压力的CO2(g)

CaCO3(5)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为CaO(s)和CO2(g),但实验表明:

(1)若在一定压力的CO2(g)中,将CaCO3(s)加热,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CaCO3(s)不会分解;

(2)若保持CO2(g)的压力不变,只有一个温度能使CaCO3(s)和CaO(5)的混合物不发生变化。试用相律解释上述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热机”的内容标准为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热机”的内容标准为:了解热机的工

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热机”一节设置了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l4.1—1,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讨论这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的情况。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内能等相关知识。

任务:

(1)简述热机的概念,并举出有关热机应用的例子。(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热机’’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

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1)说明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原理。(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l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3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图2一15)。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一(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在实验(3)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生产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等都要使用催化剂。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锰在这一反应中也是催化剂。这个反应可表示如下:

【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舍反应有什么不同?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试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价值分析。

(5)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图。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小林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较亮,灯L2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
释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L1、灯L2,电流逐渐变小,所以灯L1较亮,灯L2较暗。而小欢认为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1)假如你是小欢,利用图中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物理知识。(10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1)过量浓氨水与氯气反应。 (2)使砷化氢通过一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1)过量浓氨水与氯气反应。 (2)使砷化氢通过一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1)过量浓氨水与氯气反应。

(2)使砷化氢通过一玻璃管,并在玻璃管的入口处加热。

(3)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磷酸氢钠溶液,充分反应后:

①滴加氨水:②滴加HAc。

(4)在三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磷酸钠,直至大过量。

(5)在三氯化锑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直至大过量。

(6)将三氯化铋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通入Cl2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在H2C2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生成CaC2O4沉淀,当过滤出沉淀后,向滤液中滴加氨水,又生成CaC2O4沉淀。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用二色荧光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膜蛋白,将二细胞融合,进行荧光抗体免疫实验,首先出现荧光扩散现象,
当时间延长后,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出现成斑现象。请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案例: 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

案例:

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

(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

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

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选项

A

B

C

D

1比例(%)

13.6

21.2

42.5

22.7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学生丁】钠呈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不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形式、保存方法、用途。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4)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