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其它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中工作,若仅被输送流体密度发生变化,泵的效率—流量曲线不变。()

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中工作,若仅被输送流体密度发生变化,泵的效率—流量曲线不变。()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中工作,若仅被输送流体密度发生变化,泵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中工作,若仅被输送流体密度发生变化,泵的轴功率——流量曲线不变。()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中工作,若仅被输送流体密度发生变化,泵的压头——流量曲线不变,泵的效率——流量曲线不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在一管路系统中用一台离心泵将清水从地面水池输送到高位贮槽中,两端液面的位差及压力差分别为10m和9.81×104

在一管路系统中用一台离心泵将清水从地面水池输送到高位贮槽中,两端液面的位差及压力差分别为10m和9.81×104Pa,输水量为1.0×10-2m3·s-1。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方程为。现若用此管路系统输送ρ'=1200kg·m-3。的碱液,阀门开度与液面两端条件均保持不变,试求碱液的流量和离心泵的有效功率(设清水与碱液在管内流动时均呈高度湍动状态,即λ与Re无关)。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流体密度对管路的影响 在图所示管路中装有一台离心泵,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方程为He=40-7.2×104(式中qV的单位用

流体密度对管路的影响 在图所示管路中装有一台离心泵,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方程为He=40-7.2×104(式中qV的单位用m3/s表示,He的单位用m表示),管路两端的位差△z=10m,压差△p=9.81×104Pa。用此管输送清水时,供水量为10×10-3m3/s,且管内流动已进入阻力平方区。若用此管路输送密度为1200kg/m3的碱液,阀门开度及管路两端条件皆维持不变,试求碱液的流量和离心泵的有效功率为多少。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如下各项中,哪几项可能会导致原本正确安装的离心泵发生汽蚀?()

A.被输送液体的流量过大

B.被输送液体温度过高

C.被输送液体贮槽液面下降

D.吸入管路局部堵塞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由离心泵和某一管路组成的输送系统,其工作点()。

A.由泵名牌上的流量和扬程所决定

B.由泵的特性曲线所决定

C.即泵的最大效率所对应的点

D.是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交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某离心泵的允许吸上真空度为7.7m,吸入管路内的流速为4m/s,压头损失为9.8×103Pa,若该泵安装在海拔600m处,输

某离心泵的允许吸上真空度为7.7m,吸入管路内的流速为4m/s,压头损失为9.8×103Pa,若该泵安装在海拔600m处,输送水温在30℃,试求泵的安装高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试题)如图6—24所示,欲用离心泵将江中水送至10m高处水塔,输送量V=30m3/hr,管路
总长L=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管子尺寸均为

114×4mm,取摩擦因数λ=0.02,试问: (1)若选用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为H=40一0.015V2,式中V单位为m3/h,H的单位为m,该泵是否适用? (2)此泵正常运转后,管路实际流量为多少m3/hr? (3)为了使流量满足设计要求,需用出口阀进行流量调节。则消耗在该阀门上的阻力损失增加多少J/kg?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用下图的管路系统输送70℃的热水,水的流量仍为0.0135m3/s,在图示的安装高度下,离心泵是否能正
常运转。当地的大气压力为100kPa。

泵的有效功率;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原来用于输送水的离心泵,现改为输送密度为1400kg/m3的水溶液,其他性质可视为与水相同。若管路状况不变,泵前

原来用于输送水的离心泵,现改为输送密度为1400kg/m3的水溶液,其他性质可视为与水相同。若管路状况不变,泵前后两个开口容器的液面间的高度不变,试说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用离心泵输送80℃热水,今提出如下两种方案(如习题8附图所示)。若两方案的管路长度(包括局部阻力的

用离心泵输送80℃热水,今提出如下两种方案(如习题8附图所示)。若两方案的管路长度(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相同,离心泵的汽蚀余量Ah=2m,环境大气压为101.33kPa。试问这两种流程方案是否能完成输送任务?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