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本科> 教育学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阅读下列材料,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一项关于中小学超大班额的调查表明,中西部地区

有些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明显,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小学农村的小班额较多,农村学校学生数在明显下降;第二,大班额、超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镇与城市,以县镇最多,且超过50%;第三,从小学到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逐步增多。其中河南某市一中学平均每班120人,最大班高达160人。在同一个城市,有的小学班额过大,有的则班额很小,例如,陕西某市一小学,人数达到3149人,平均班额达到90人,这是调查中发现的全国最大的小学班额。而该市某区的红旗小学班额为49人,同一市的某县柳林小学每个班平均只有20人。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一项关于中小学超…”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教师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教幼儿背诵一首歌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教师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教幼儿背诵一首歌谣,有时孩子仍不能完全记住。但他们在电视里看到关于儿童食品的广告,只需一两次就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问题:根据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试运用教育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
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大型调查发现,在10~14岁之间的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在调查所列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8.0%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子经常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另外,有69.7%的孩子明确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饭;63.2%的孩子表示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过衣服;48.1%的孩子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简单家务劳动;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东西;3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次小学五年级的英语期中测验,全班同学的成绩均不理想,很多学生只考了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次小学五年级的英语期中测验,全班同学的成绩均不理想,很多学生只考了50多分,班主任王老师对这次考试的成绩很不满意,命令全班学生回去以后将做错的试题重新抄下来,每题抄写十遍,再做十遍。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李老师和张老师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和张老师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李老师:在读完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荔枝的特征,从荔枝干讲到鲜荔枝,把其中的概念如“果肩”“果线”等一一进行补充讲解。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断地记,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大量有关荔枝的知识。

张老师:上课了,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请吃过干荔枝和鲜荔枝的学生谈谈对荔枝的认识;最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干一鲜两颗荔枝。学生喜不自禁,教师示意学生安静,然后要求学生剥开两颗荔枝,进行比较观察,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照着实物读课文,完成一篇短文《我所知道的荔枝》。

问题:

(1)两种教学处理各有什么特点?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新课程理念)看,哪一种教学处理更好,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社区,而另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放在中产阶级集聚社区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于是,该研究者把完好无损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发现,刚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因此,有研究者以该试验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问题:

(1)基于上述材料,请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谈谈你对“破窗理论”的理解。

(2)试述“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五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五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父亲没能及时教育他,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问题:试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材料。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缪佳,10岁男孩,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总是以强者形象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缪佳,10岁男孩,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总是以强者形象出现,经常欺负周围的同学。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宠爱,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使他渐渐形成任性的性格。其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从而逐渐变成一个欺负别人的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没有认识到上学的目的和要求。

问题:试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对缪佳进行咨询和辅导。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华华3岁,她最喜欢小鸭子玩具了,但有一次不小心将一只小鸭子玩具打碎了,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华3岁,她最喜欢小鸭子玩具了,但有一次不小心将一只小鸭子玩具打碎了,华华伤心地哭起来。这时,妈妈给了她一块巧克力糖,她立刻笑了起来。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新来的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了起来。

问题: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趋势的原理,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一次,一名女老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一名女老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她又画了一个同样的圆圈问一群小朋友:“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老师听得目瞪口呆。

问题: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加以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列材料。 聪聪是一名比较特殊的学生,因为比较聪明,一岁多就会背好多
唐诗,三四岁就认识了两千多字而且还会算数学题,因而被人们称为“神童”并因此上了报纸、电视,但他在上学后,因为不合群、古怪、学习成绩普通,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又上了报纸,但这次却被报道为“一个夭折的神童”。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