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国家电网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

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第1段意在说明: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屈原《九章》的作品的是()?

A.《涉江》

B.《哀郢》

C.《舞赋》

D.《橘颂》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九章》是屈原九篇抒情作品的总称,它们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乃后人辑为一卷,并为之命名。请问:以下作品中不属于《九章》的是()?

A.《桔颂》

B.《涉江》

C.《湘君》

D.《思美人》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A.①民族节日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③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D.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各选项中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屈原《涉江》) 乘:登、升

B.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朱子家训》) 除:台阶

C.见方山子从二骑,挟二矢,游西山 (苏轼《方山子传》)从: 跟随,随从

D.北邀当国者相见 (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当:执掌、主持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B.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C.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D.每年端午节,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虽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但因“忠言逆耳”,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听“好话”。久而久之,
就有人专拣好听的说。殊不知,忠言虽逆耳,却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平时多听逆耳之言,采纳正确的主张,才能不受欺骗,才能明了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曾有人“吐槽”,他有时故意把话说错,可部下依然奉承他“说得对”,是“高见”。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出的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听“好话”

B.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的都是忠言

C.只要多听逆耳之言,就能对情况明了

D.“高见”并非都是说得对的话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了()

A.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B.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解释下列各组词 薄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曼) 2.是以人民众而

解释下列各组词 薄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曼) 2.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3.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4.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日散利,二日薄征,……十有二日除盗贼。(周礼·地官·大司徒) 5.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左传·文公十二年) 7.与饮食之气相薄。(方苞:狱中杂记) 8.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九章·涉江) 9.薄田十五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次非杀蛟》)

A.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尤:尤其

B.实冀 􀀋 三横唯余其 一冀:希望

C.次非攘 􀀋 臂祛 衣攘:捋起(衣

D.余奚爱 焉 爱:喜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屈原是怎么死的,屈原投的江是哪个,淹死过多少人?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