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语类考试> 在职申硕英语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某同学设置了三组实验(如图所示),一起放到37℃温水中,一段时间后,请比较三组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某同学设置了三组实验(如图所示),一起放到37℃温水中,一段时间后,

A.>B >C

B. >C >A

C. >B >A

D.A >C >B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某同学设置了三组实验(如图所…”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对实验目的、过程的补充和结果的预测不合理的是()

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变量为唾液

B.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C.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呈现蓝色,可能是因为唾液过多

D.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变蓝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以下哪个探究实验中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A.探究玉米粒的胚乳内储存营养物质

B.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C.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D.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看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B.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随机抽取适量样本,重复测定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C.观察装片时眼睛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实验装置要在37℃恒温条件下保持足够时间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大肠杆菌群体生长规律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A.在调整期扩大接种

B.随时调整pH

C.在稳定期连续培养

D.定期检测菌体数目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某教师以“我们吃的馒头、面包中由许多的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馒头、面包上的小孔是怎么产生的呢?”进行导入,这种导入类型是()。

A.故事导入

B.设疑导入

C.实验导入

D.直接导入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综合实践活动中,段老师设计了主题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调查。有部分同学对某座古塔的建筑材料、风格
产生了兴趣,在指导大家完成调查报告之后,段老师又引导这部分同学确定了新课题——“古塔建筑材料、风格与保护”。对于段老师的法,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B.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C.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纠正了学生的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①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②对旧教材删改原文的看法。③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④谈《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⑤谈《荷塘月色》叠词使用的效果。⑥《荷塘月色》炼字艺术例说。⑦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⑧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选定题目后,老师详细说明探究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鉴赏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扣紧原文。

(2)探究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其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能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

(3)分析别人的评价文章,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功夫,依据原文看他的观点、例子、论证方法是否站得住脚。自己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最后,老师批改学生阅读探究后写成的分析文字,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分成“情感分析”“语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三个组,课上交流三个小组的赏析文章,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同学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出探究结果。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的教学课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B.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C.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D.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但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这段教学课例中的探究教学教师明确了探究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以下是某教师对《矩形》一课进行的教学设计:(一)观察思考,形成概念1.形成概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

以下是某教师对《矩形》一课进行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思考,形成概念

1.形成概念: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运用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形状变化动态,在小组内运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观察变化,提出猜想,概括定义。为了让学生向概念形成集中思维,我给出三个引导性问题。

(1)每次变化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2)变化过程中,哪些量不变?哪些量变?怎样变?

(3)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形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怎样特殊?

这样,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进一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理解概念:

判断:(1)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一个角是900的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猜想,探索性质

在这一环节。我通过两个探究活动,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矩形的性质及推论。

探究:拿出一张矩形纸片。

1.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它的边、角、对角线还有哪些特殊性质呢?

2.有对称性吗?

3.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性质l: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性质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操作2、3分钟后,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观察、讨论、猜想、验证。我将参与小组的讨论,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情况随时进行指导,特另q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倍加关切。

当学生探究矩形对角线相等的性质遇到困难时,我让学生观察在平行四边形演变为矩形的过程中,对角线的变化情况,进而猜测两条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如个别小组仍有f,‘-1题,我会引导他们画对角线.利用测量、折叠等方法来探究。

为了诱导推论,我让学生观察矩形ABCD,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矩形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归纳推论。因为文字叙述很难,我做进一步的引导:AC是Rt△ABC的什么边?OB是AC边上的什么线?,那么此结论应该怎样叙述?学生探索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论证推论。(1)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析该教师对矩形的性质推论教学设计片段的设计意图。(6分)

(2)请认真学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为协助其完成一个本节课的课堂小结,并说明设计思路。(8分)

(3)除上述几个环节以外,你认为还可以添加哪些环节辅助教学呢?举例说明并作出简要设计。(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下面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楞次定律”一节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由哪些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楞次定律”一节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实验。

在第2节图4.2—2的实验中,我们通过磁铁跟闭合导体回路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插入闭合线圈时,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抽出时,线圈内

现在重复这个实验,不过这次不是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而是用草图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以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议在纸上画出几个类似图4.3一l的草图,分别标出不同情况下磁铁的N、S极,磁铁的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要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表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图4.3—2所示。条形磁铁圈内的运动,无非是N极或S极插入.N极或S极抽出这四种情况,因此,可以认为他的记录是完整的,没有遗漏。

图4.3-2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

任务:

(1)说明教材中“丁图设置条形磁铁S极抽出”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声音的传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声音的传播”的演示实验如下:

声音的作用

在图3-7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音乐声。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图3-7探究吉音传播的实验装置

(1)说明上述实验中“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案例:某同学对一道练习题的解答如下:题目: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l.0x10-3 m3、重6 N的木块用细线

案例:某同学对一道练习题的解答如下:

题目: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l.0x10-3 m3、重6 N的木块用细线

系在底面积为400 cmz的圆柱形容器的底部。当容器中倒入足够的水

使木块被浸没时,(g=10 N/kg)求:

①木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②当剪断细绳以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是否变化?若有变化,

计算出变化了多少。

②当剪断细绳以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没有变化。

问题:

(1)指出该学生答题的错误,并分析答错的可能原因。(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分析和正确解答该问题。(10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