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国考)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老子谓“人君”“治人事天莫若啬”,并把它视为“人君”为民“重积德”的思想基础。老子的这种思想曾对世人

理家和“人君”治国安邦,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诸如孔子曰:“政在节财。”墨子提倡“强本节用,人给家足。”《韩非子.十过》写秦穆公问由余“得国失国”之道,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说明韩非亦把“俭”与“奢”看成“得国失国”之道。李商隐《咏史》诗有两句名言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凡此等等。直至今天,国家实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治国方针,皆充分说明了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这对治国安邦至关重要。 本段文字意在强调()。

A.对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思想的推崇

B.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俭”与“奢”的理解

C.古代思想对治国安邦的深远影响

D.勤俭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老子谓“人君”“治人事天莫若啬”,并把它视为“人君”为民“重…”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第一次把“仁”作为哲学范畴提了出来,并把它看作指导生活、处理事务的普遍()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天”“天命”一直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曾经有一位先贤说到“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请问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于哪位哲人之口()。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有学者评论: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这里的“他”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易经》整体思维模式中很有见解和代表性的观点是()

A.西医治人病,中医治病人

B.天地之大德曰生

C.顺乎天而应乎人

D.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E.一阴一阳之谓道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

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

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C.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的学说并不是老子的首创,而是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B.老子在寻求“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并深入到世界的终极本原

C.“道”不因人事的消逝而消逝,换言之,即使在无天无地无人之前或之后,仍然还有“道”的存在

D.我们难以找到最大的数字,因为在任何数字之上还有更大的数字,直到无穷大,其本质即是“道”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君民共治

B.限制君权

C.民主共和

D.民为邦本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总结前人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原则

A.《战国策》

B.《老子》

C.《易传》

D.《左传》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是 ()指出的。

A.管子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以下名言正确的是()

A.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老子》

C.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D.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