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专科> 公共基础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在鲁米诺发光实验中,振荡过程需要不时打开瓶塞的原因是()。

A.让新鲜空气进入,使发生氧化反应

B.排除气体

C.使光线进入体系

D.清理瓶口沾染的反应物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在鲁米诺发光实验中,振荡过程需要不时打开瓶塞的原因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在一次围棋比赛中,参赛选手陈华不时地挤捏指关节,发出的声响干扰了对手的思考.在比赛封盘间歇时,裁判警告陈华:如果再次在比赛中挤捏指关节并发出声响,将判其违规.对此,陈华反驳说,他挤捏指关节是习惯性动作,并不是故意的,因此,不应被判违规.以下哪项如果成立,最能支持陈华对裁判的反驳?

A.在此次比赛中,对手不时打开、合拢折扇,发出的声响干扰了陈华的思考

B.在围棋比赛中,只有选手的故意行为,才能成为判罚的根据

C.在此次比赛中,对手本人并没有对陈华的干扰提出抗议

D.陈华一向恃才傲物,该裁判对其早有不满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一次围棋比赛中,参赛选手陈华不时地挤捏指关节.发出的声响干扰了对手的思考。在比赛封盘间歇时,
裁判警告陈华:如果再次在比赛中挤捏指关节并发出声响,将判其违规。对此,陈华反驳说,他挤捏指关节是习惯性动作.并不是故意的,因此,不应被判违规。 以下哪项如果成立,最能支持陈华对裁判的反驳?

A.在此次比赛中,对手不时打开、合拢折扇,发出的声响干扰了陈华的思考

B.在围棋比赛中,只有选手的故意行为,才能成为判罚的根据

C.在此次比赛中.对手本人并没有对陈华的干扰提出抗议

D.陈华一向恃才傲物.该裁判对其早有不满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中,某教师安排了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实验过程如下:

(一)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二)作出假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即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三)制订并实施计划

1.打开试管2的橡皮塞,放入一片菹草叶子,再马上把橡皮塞塞好。(注意:管内的液体很满,小心操作,尽量不要让液体流出)

2.打开试管3的橡皮塞,放入一片同等大小的菹草叶子,也马上把橡皮塞塞好。(注意:管内的液体很满,小心操作,尽量不要让液体流出)

3.把1、2、3号试管同时放到灯光下照射几分钟,检查三个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叶片是上浮还是仍然沉在水底。

实验结果预测:

表一:……

结果记录与分析:

表二:……

(1)对比试管1与试管2可以发现:……

(2)对比试管2与试管3可以发现:……

(四)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__________(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原假设__________(成立\不成立)。

(1)分析上述材料,设计表一及表二。(18分)

(2)在组织该实验时,教师应注意什么?(12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互感和自感”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图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互感和自感”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图4.6—2的电路中,两个灯泡A1和A2的规格相同,A1与线圈1串联后接到电源上,A2与可变电阻R串联后接到电源上。

先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R,使两个灯泡的亮度相同,再调节可变电阻R1,使它们都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

重新接通电路。注意观察,在开关闭合的时候两个灯泡的发光情况。

按图4.6—4连接电路。先闭合开关使灯泡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注意观察开关断开时灯泡的亮度。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先闭合开关使灯泡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注意观察开关断开时灯泡的亮度”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经验凑试法的关键是“看曲线,调多数”,因此,必须弄清楚控制器参数变化对过渡过程曲线的影响关系。一般来说,在整定中,观察到曲线振荡很频繁,需把比例度增大以减少振荡。()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功率”的内容要求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功率”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用到了如下器材:学生电源(或干电池3节),2.5 V(或3.8 V)小灯泡1只,发光亮度与小灯泡正常发光相当的二极管l个,开关l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滑动变阻器1个,导线若干。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知识。

(1)筒述什么是电功率。(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设计。(2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在水蒸汽蒸馏实验中,如发生异常应立即打开T型管夹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单级振荡式发射机与主振放大式发射机的主要区别?实验中用到的雷达属于哪种类型的发射机?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