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国考)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31~34 题。在鄂东丘陵地带有一座铜绿山,这里北、东两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达长江,交通便利。此山每当暴雨过后,可见无数铜绿如雪花小豆般点缀在土石之上,因而得名铜绿山。显然,铜绿山是铜矿石富集地区,现代矿山就建在这里,而古铜矿遗址的发现正是现代矿山开采中的另一收获。1965年,在铜绿山矿山生产建设中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l973年,当时某矿将一件铜斧寄送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即派专家前往湖北,对发现古物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测。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在矿山露天开采的工地上几乎遍地都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处在现代露天采矿场场区,矿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形成一个低于海平面16米的巨大深坑,这些老窿就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调查组清理了一个残存的老窿竖井,发现了大量用来支护井壁的圆木和采矿用的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用具。经初步调查、试掘,认定这是一处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矿冶遗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商周时代是我国矿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就不止一地产铜,湖北阳新县港下,安徽铜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铜岭,湖南麻阳九曲湾等地,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古铜矿坑。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铜绿山已经提炼出红铜。那么,由这里炼出的红铜又到哪里去了呢?1973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东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000多件,总重量达10万多吨。它所用的铜原料取自铜绿山。商王朝为了直接控制这里的矿山开采,在矿山通往中原的重要交会之地长江北岸曾建立盘龙城。盘龙城与铜绿山仅一江之隔,又与其他几处古铜矿在同一条长江运输线上,矿山产出的红铜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达都城的铸造铜作坊。在铁器出现以前的青铜器时代,铜产量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国能够问鼎中原,争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矿业。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开采时间最长并且也是最完整的一处矿冶遗址。其采掘和冶炼工艺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堪称矿冶史上的里程碑。矿井支护、排 水、通风和选矿等技术,对于现代矿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第 31 题 根据上文,下列对“老窿”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5年,在“老窿”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冶炼的遗物和遗迹,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B.“老窿”是现代矿山开采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铜绿山几乎遍地都是

C.专家初步认定被当地群众称为“老窿”的古代矿坑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D.调查组在“老窿”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采矿用的遗物,如铜斧、铜锄、铜锛、铜凿等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31~34 题。 在鄂东丘陵地带…”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27~31 问题。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 ①过程。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现在全球有1/3的陆地被沙漠所 占据,70%的干旱土地(36亿公顷)遭受沙漠 危害 ,全世界1/6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沙漠化扩展趋势日益 加剧 。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有、2000万公顷土地受沙漠化危害而完全丧失生产能力。我国约一半国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早地带,沙漠化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漠化扩大速度达2460平方公里/年,这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县变成沙漠,直接损失达90亿元/年以上,间接损失更高达几百亿元/年。中国最严重的沙漠化发生在东起吉林省白城,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的5500千米长的农牧 交叉 地带。沙漠化的起因主要是人类② ,如过度草原农垦、过度草原放牧、过度采伐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③ , ④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邻近的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自然脆弱性,是沙漠化发生的自然因素。第 27 题 ①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A.退化

B.进化

C.颓化

D.破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9~13 问题。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实行名为“高级语音编解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9~13 问题。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实行名为“高级语音编解码”的计划,目的是利用非声响传感器来取代麦克风。通过探测说话者的神经和肌肉活动将其所说的话“翻译”出来,而不是将声波转换为电波然后还原成声音。目前两套类似的系统正在研制中。其中一套由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工学院的里克布朗开发,所使用的传感器被称为“调谐电磁共鸣项圈”。说话人将其戴在脖子上,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传感器可以探测到说话时声带的波动变化。即使背景环境很嘈杂,也能将所说的“话”清晰地传送到对方的耳朵里。另一套系统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实验室研发。同样是将作为肌电传感器的电极戴在颈部,来探测说话过程中电阻的变化。探测到的数据经处理后确定为相应的单词模式,然后再将单词模式发送至计算机声音合成仪。即使说话人不出声地默诵,系统也能够看穿其心中所想,充当一个理想的“传声筒”。 据悉,布朗已经研制出“调谐电磁共鸣项圈”原型。肌电传感器的原型也将于未来几年面世。如果测试成功,这一技术对于执行秘密任务的士兵,处于嘈杂环境中的机组成员或船员或水下工作者来说意义非凡。也许有一天,这些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后,我们再也不用在闹市或者公共汽车上对着手机不顾形象地大喊大叫,在图书馆或者电影院也能够“无声”交谈而不至于招来自眼了。不过唯一的缺憾是,听筒里传来的将是计算机合成的模拟声音。

第 9 题 “高级语音编解码”传递话语通过()。

A.调谐电磁共鸣项圈和肌电传感器

B.麦克风

C.神经活动

D.肌肉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31 题。 第 27 题 以下哪项与本文不符?()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7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通常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下面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述改进。(2)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任意写出3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

(3)朗读文段。

(学生思考1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常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常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用带漏斗的橡皮塞塞紧U型管左边,通过漏斗向U形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直至装满整个U形管,将一个钢制针头和大头针固定在一个橡皮塞上(注意保证钢制针头的畅通),将带有大头针和钢针的橡皮塞迅速地塞进U形管右侧(必须塞紧),反应完全后,在针孔处点燃气体.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常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阅读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上述改进实验的实验现象。

(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写出3个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在玻璃灯罩细口端塞一双孔胶塞。一孔塞入通入氢气的导气管,另一孔通过玻璃导管与NaOH溶液相连,盛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与流水抽气管相连。当将点燃后的氢气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时.玻璃灯罩恰好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的瓶口罩住,产生的HCl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阅读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上述实验中流水抽气管的作用?

(2)该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写出3个方面) f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面是王念孙《广疏雅正》中的一段考证,请阅读分析,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训、顺古同声。《法言·问神

》篇云:“事得其序之谓训。”《洪范》:“于帝其训。”《史记·宋世佳》作“顺”。《顾命》:“皇天用训厥道。”《传》云:“用顺其道。”字亦作驯。《史记·五帝纪》:“能明驯德。”《索隐》云:“《史记》驯字徐广皆读曰训。”训,顺也。伦、顺声相近。《考工记·弓人》“析干必伦。”郑注云:“顺其理也。”《礼器》“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郑注云:“伦之言顺也。”《魏风·伐檀》释文引《韩诗》于:“顺流而风曰沦。”义与伦相近。故《大射仪》注“顺”为“循”。《说文》:“循,行顺也。”“驯,马顺也”《释名》:“顺,循也,循其理也。”循,顺古亦同声。问题:(1)其中讨论了哪几组字的关系?(2)其中使用了哪些不用性质的材料?举例说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3~16 题。 第 13 题 Why was Sally unhappy?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3~16 题。

第 13 题 Why was Sally unhappy?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3~16 题。 第 13 题 Why was Sally unhappy?听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6~7 题。 第 6 题 Where does Jane work?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6~7 题。

第 6 题 Where does Jane work?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6~7 题。 第 6 题 Where does Jane work?听下面一段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0~12 题。 第 10 题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buy?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0~12 题。

第 10 题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buy?

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 10~12 题。 第 10 题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