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专科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下面某教师的批注教学案例: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一位学生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仍然被掌柜取笑的语句旁,他作了这样的批注:掌柜见到境遇如此凄凉的孔乙己,竟然“仍然同平常一样”地“笑着”取笑他,可见掌柜已到了无人性的地步,众人的嘲笑,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与不觉醒。孔乙己“跌断……跌……跌……”的语句,恩求掌柜的不要再提的神色、“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的动作,都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孔乙已内心之无奈、境遇之悲惨。作者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也蕴舍其中。我则作这样的点拨:孔乙已是旧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有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也有对以掌柜为代表的旧中国国民的麻木、愚昧、自私、冷漠的愤慨。以下对案例的评析合适的一项是()

A.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往往能把握住文本的主旨

B.批注找准了文本的质疑点

C.批注找准了课文的赏析点

D.批注教学用在这里不合适

答案
收藏

A、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往往能把握住文本的主旨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下面某教师的批注教学案例: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一位学生…”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一辆正在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个相距50m的电线杆,用了5s。它经过第2根电线杆的速度是15m/s。求汽车行驶的加速度。

解:在经过电线杆的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υ.

问题:(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师:什么是经济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8分)

(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8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百日维新”教学片段某教师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百日维新”教学片段

某教师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翁同龠禾、荣禄等历史人物,再现当年康有为被召唤到总理衙门“问话”的情境。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给予表扬,并提问:刚才四位同学表演的历史短剧中,同学们能悟出些什么?

学生甲:康有为具有变法的胆识和决心。

学生乙: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

学生丙:前面我们学习过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今天又学习了戊戌变法。这些变法和改革都遭到了顽固派和保守派的阻挠与反对,这说明自古以来变法、改革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阻力,也说明改革是需要勇气的。

学生丁: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今天,为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应该深入地进行改革。

根据材料中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你认为该教师运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该教学设计的实效如何?有哪些值得改进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1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师有关有理数乘方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在大屏幕上依次

案例:阅读下列两个教师有关有理数乘方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在大屏幕上依次呈现问题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它的面积是多少?)和问题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是多少?)。待同学回答后,教师出示结果: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体积为ax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QXQXQ,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然后教师甲提出问题3: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报纸对折一次后,报纸几层?如果对折两次、三次呢?每一次对折后的层数与上一次对折层数的关系是什么?层数和对折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折叠并思考,教师巡视并提问。归纳出每一次对折后的层数都是上一次对折层数的2倍.概括了层数和对折次数的关系及表示方法,填入下表中:

接下来,甲教师引出乘方的相关概念(大屏幕显示):一般地,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axax…xa(n个a)简记作an读作。的n次方。

由此引出乘方、底数、指数、幂的概念。

乙教师导人的教学过程:

乙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问题: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l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

种细胞由l个可以分裂成多少个?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的次数与2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乙教师:为了简便.可将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由此,引出乘方、底数、指数、幂的概念。

问题:

(1)分析甲、乙两位教师导入的相同点;

(2)分析甲、乙两位教师导人中存在的不足。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在“文艺复兴”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文艺复兴”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影响。(10分)

(2)试结合有关课程目标的知识,分析其问题。(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杨某,师专毕业,在某乡中学任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以来,杨某教学能力突出,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杨某,师专毕业,在某乡中学任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以来,杨某教学能力突出,很快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经杨某申请,当地教委和学校批准其到某师范大学进修。杨某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在一年的进修期间,不仅成绩优秀,还发表了数篇论文。然而,进修结束后,她才发现学校将她进修期间的工资扣了一半,并告知:进修期间,没有在学校正常工作的,一律扣发一半工资。

问题:根据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吗?同学们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在磁体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在通电导线周围,小磁针也发生偏转,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磁针反向偏转。

教师:小磁针偏转就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且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学生:恩。原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是啊,这个现象最早是奥斯特发现的,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学生:恩。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好。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

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片段二: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片段三: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l: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证明过程略)。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略)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2x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0。(板书)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供学生练习。问题:

(1)请确定这四个片段的整体教学目标;

(2)请根据片段三中教师归纳出的结论设计至少5个练习题;

(3)这四个片段对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运动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运动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如图所示为一足够长斜面,其倾角为0=370,一质量m=10kg的物体,在斜面底部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F=100N的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在2s内位移为4m,2s末撤去力F,(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从撤去力F开始1.5s末物体的速度υ;

(3)从静止开始3.5s内物体的位移和路程。

解:(1)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沿斜面向上的力F、重力和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在平行于斜面方向上有F=mgsin37°+/ungeos37°。

(2)撤掉力F后,对物块受力分析,物块受重力和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物块受力平衡,将做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

即物体的速度为2m/s。

(3)总路程为s=vt=7m

问题:(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