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判断题]

当我们要画一个球体是时,首先将它概括为一个正方体。()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当我们要画一个球体是时,首先将它概括为一个正方体。()”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公元前340年前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球是个球体”这一论断,在其《论天》一文中给出了三个论据,下面不是其论据的是()

A.由于月亮被蚀时的缺口总是弧形的;

B.从旅行中知道,在越是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就越是靠近地平线;

C.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时,首先看到露出海平面的一定是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D.从高的山峰可以看到大地是个球形。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当门打开时,它在视网膜上的像逐渐变成了梯形,但是我们仍然将它知觉为长方形,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形状恒常性

D.大小恒常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假定建立了一个工程,该工程包括两个窗体,其名称分别为Form1和Fom2,启动窗体为Form1。在Form1上面
画一个命令按钮Command1,程序运行后,要求当单击该命令按钮时,Form1窗体消失,显示Form2,请在【 】和【 】处将程序补充完整。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 form2【 】 End Sub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大脑皮质发动精细运动时,首先通过大脑一小脑回路从()提取程序,并将它回输到运动皮质,再通

大脑皮质发动精细运动时,首先通过大脑一小脑回路从()提取程序,并将它回输到运动皮质,再通过皮质脊髓束发动运动。

A.前庭小脑

B.脊髓小脑

C.皮质小脑

D.基底神经节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
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的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 “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美、日、中三国教育的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假设某个经济体如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其消费方程为C=820+0.7(Y-T),并且Ip=600,G=600,NX=200,T=600,根据这些

假设某个经济体如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其消费方程为C=820+0.7(Y-T),并且Ip=600,G=600,NX=200,T=600,根据这些信息画一个类似表11.1的表格。

这个经济体的短期均衡产出是多少?(提示:试着将产出的数值确定在5000以上。)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本讲拓展资料《为什么要文本细读》一文提供了关于经典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下观点属于此文的是()。

A.任何宏观、抽象、跨学科的理念阐发都必须以精准的文本还原为导向。笼统地概括一部作品也意味着丢失它。文本细读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剥开”的动作,这个动作属于创作。

B.当伟大作家如此慷慨丰盈地面向阅读者时,阅读者没有理由不怀抱感恩之心进行回馈。这种“面向”并非清晰、直观地呈现,阅读者的回馈也并非草履虫式的条件反射。

C.文本细读就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所依附地创造。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原意”是个伪命题:文学本身的形态注定了我们没法在一部作品的“本意”、“核心观念”、“基础理念”上达成一致,更没法形成通用标准。

D.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双方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假若阅读者看完作品,虽有感觉,但说不出,此种状态中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要画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用圆规的两脚在直尺上量取()的距离

A.2厘米

B.4厘米

C.6厘米

D.8厘米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教学设计案例,请仔细阅读,并简要回答后面所提出来的问题。案例一课题:三角

下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教学设计案例,请仔细阅读,并简要回答后面所提出来的问题。案例一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

(3)与同伴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合方法。

由刚才拼合而成的图形,你能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l800这个结论的正确的证明方法吗?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分析问题: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本案例简要论述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的概念?(8分)

案例二

课题: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做一做

如下图.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正方形做成的图形,如果图像中含有1、2、3和4个正方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下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教学设计案例,请仔细阅读,并简要回答后面所提出来的问题。案例一课题:三角下面是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图示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2)搭10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3)100个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n表示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互相交流不同的解决方法。

分析问题一:简要分析“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设计的作用?(6分)

分析问题二:一个好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结合本案例,简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新教材学习目标?(6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

(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

学生发出一阵笑声。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

(幻灯片显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

片段二:

全班朗读第三段。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秦伯……矣”(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

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

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

师:剩下几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

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