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有学者提出构建“20世纪中国文化生活史”设想,认为既有的文学史著作绝大多数是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

历史,很少能看出各个时期普通读者的阅读、“消费”以及反应等状况。而这种新的文化史研究,将不再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对话”,还会关注大量“匿名读者”的阅读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多流露出来的普遍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史。“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受、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环节,这样的视野将生发许多新课题,使文学史研究展开新生面。以下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将生发文化史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B.将大大拓展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广度

C.将全面颠覆既有的文学史理论认识

D.将呈现各时期文学史发展鲜活样态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有学者提出构建“20世纪中国文化生活史”设想,认为既有的文学…”相关的问题
第1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提出“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
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尽量现代化”,是20世纪30年代中西方文化论战中严既澄提出的关于中国文化前途和方向的主张。()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在20世纪,失望于西方文明的一代求索者,面对着东西日趋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不满足前辈间接认知中国
精神的方式,便纷纷踏上了东来“朝圣”的征途,开辟出直面对话的新途径。他们都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来根治西方社会弊病,期盼着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家文化的方略。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价值、分享中国思想精髓时,也难以回避前辈惯常的实用取向。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部分西方学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B.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剜除西方社会弊病

C.20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D.东西交流的日趋频繁使西方学者接受中国思想文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西方学者于()提出人生艺术化的概念。

A.19世纪3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正在()。

A.物化

B.趣味化

C.审美化

D.数字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市场定位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阿尔赖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营销学概念。()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评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概念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于()年代提出,源于哲学。

A.20世纪30

B.19世纪40

C.20世纪50

D.18世纪60

E.19世纪70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三T”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在20世纪()年代提出的。

A.50

B.60

C.70

D.80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